量子故事會(12)上帝擲骰子嗎?十分鐘了解波函數和不確定性原理



量子故事會(12)上帝擲骰子嗎?十分鐘了解波函數和不確定性原理 .

33 comments
  1. 這麼說來,電子在被測量和觀測的時候就被宏觀儀器影響了,所以表現的性質不同,那物理學家應該用一個微觀上更精確的,不會影響到電子運動的儀器來觀測電子,而不是用現在的方法,使得宏觀的測量儀器干擾電子的運動。 說電子錶現出來的到底是粒子還是波,其實還是因為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被人為提前設定成了粒子還是波吧?

  2.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就像男朋友想要看看女朋友的真實容貌,在一起時她一直化著濃妝,實際上看到的只是她撲在臉上的半斤脂粉;萬一哪天看到她的真容,就立馬分手;所以理論上男朋友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女朋友長啥樣。

  3. 關於不確定性原理,你的解釋會引起誤解,其實有很多中國人是理解成測量手段把粒子「撞飛」了。在日本,是和狀態的共存(中文可能叫疊加吧)一起解釋,即微觀世界的所有物質除了波粒兩重性之外,它們的任何一種狀態都是共存的;比如位置,就是在所有可能出現的位置同時存在;比如方向,就是可能的所有的運動方向的同時存在;比如運動速度,就是所有可能的最大速度到可能的最小速度(這裡說的速度和方向無關,方向前面分開說了)也都是同時存在的;另外其他一切狀態,自旋等等,都是同時存在的。那麼,你在一個特定的時點找到了它的位置的話,那麼它的運動方向和運動速度就沒有一個具體數值可取,跟是否有光子去撞擊它無關,它只能取可能的最小值到可能的最大值;在這樣的一個範圍裡面,這才是不確定性原理的比較正確的理解。
    順便說一句,我很喜歡聽你的講課,很感謝你。

  4. 測不準不是測量儀器對粒子的影響,這裡的測量是一種理想運算元,而並不一定是真實實驗。測不準來自於量子力學對粒子的描述是一種本徵態的疊加。

  5. 學校的物理學毀人不倦,正是因為物理課本不講物理故事跟歷史,如果講了故事跟歷史,那就好玩多了,也不那麼枯燥跟難懂,所以課本的教法是錯的

  6. 既然物理的所有理論都是建立在不準確的測量的基礎上的,那麼會不會現在所有物理理論其實都是建立在粒子被外力影響下的狀態而不是粒子本身應有的狀態呢?

  7. 測不準原理這裡好像講的不是太準確,本身測不準這個翻譯就有誤導性,應該叫不確定性原理。這個東西應該是量子的內秉性,跟你是否去觀測它沒關係。我更喜歡另一種解釋方法,就是類比時間和頻率的關係

  8. 感覺媽咪叔要講這個,應該講講波動方程和波函數的幾個參量分別是什麼意思,那個梯度符號代表什麼意義又如何參加運算,波動方程又是如何推導的,用波動方程又如何求解一個函數,其中又為什麼要涉及到複數,用複數又如何表示概率。講了半天你會發現所有講量子物理的書以及視頻這些都不講,那讓普通人學個毛啊,這些東西不理解,你讓平常人是看天書么?從來看量子物理的書看到這就看不下去了。也不知但凡教這門課的人跟誰打啞謎呢都是…

  9. 我高中時高三物理課本根本不講,自己看了看課本,莫名其妙就從能級變成了電子云,後來看大話量子物理時才建立完整概念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