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TA:潘建伟院士畅谈量子科技



潘建伟: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项目组主持人。 .

14 comments
  1. 潘建伟院士当了科大的常务付校长,要担负繁重的行政工作,还有时间搞科研吗?他适合搞行政吗?这是在爱惜人才,还是浪费人才?还是挂个名,以表彰其贡献?为什么一定要当官才能体现学者的地位和贡献呢?这是几千年官本位思想在学术领域的体现。过去被称为北大才子的陈章良当官后还搞科研学术吗?后来还有什么学术成就吗?许多学者的经历证明,当官就是他们最高成就的终结,真可惜了。应该创造环境,让那些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不用当官,也能名利双收,发挥应有的影响力,成为社会和青年的偶像,成为官方和民间请教的对象,这样才能让人才辈出,人尽其才。

  2. 信陵君窃符不是那个卫国,那个卫国先被这个信陵君的魏国打垮了,后被秦国彻底灭亡。此魏非彼卫。

  3. 光波粒二相性。一直有一种怀疑,在隔绝外界的真空中光是可以传播的,真空中有粒子做传播媒介么?或许光电效应方程的粒子是被光的能量激发出来的,而非光本身就是光粒子构成的,能量是不是可以转化成被激发的粒子?大家都知道热的传递有三种方式,直接传导,对流和辐射。前两种都有物质媒介传导,而物质是由最小单位原子构成的,你这么说也ok,算是无可非议吧,总之热是通过媒介传导了。唯独第三种热辐射令人疑惑。你非说光是光粒子构成的?那么 光是怎么通过没有物质媒介的真空将能量传输到另一个地方去的?光辐射本身是不是就该否定光是粒子构成的这种物质说法?光是射线,而热也是射线。光和热该是一种东西都是被激发转化的能量,波长频率的差别导致可见和不可见。我还是觉得光被解释是波的想法该是正确的,而非本身也是粒子 的那种说法。

Comments are closed.